关于《罗湖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的解读

作者:宏创为高新认定发布时间:2022-02-24 14:37:08

为落实《深圳市罗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全力增强罗湖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印发《罗湖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将《规划》有关内容解读如下:

一、编制背景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起步期,也是罗湖建设金融商贸中心、国际化消费体验中心、深港文化和生活交流重要地区的关键五年。罗湖区需要充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聚焦“湾区枢纽、万象罗湖”新定位,夯实“一主两区三带”产业空间新格局,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全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因此,科学编制罗湖区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明确未来五年罗湖区产业发展目标、方向和路径,描绘好未来五年全区产业发展蓝图,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二、编制过程

为高水平编制好《规划》,强化对“十四五”时期全区产业发展的统筹引领,按照罗湖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罗湖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于2019年8月牵头启动了《规划》的编制工作。通过深入走访区各产业部门、实地开展辖区街道及重点企业调研、密集召开专家座谈会,在充分衔接国家、省、市“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编制组就《规划》初稿广泛征求了区人大常委会、各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重点企业的意见建议,并于2021年4月通过网上公开征集了市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基层经验吸收进来。经专家评审、规划初审后,编制组于2021年12月向罗湖区委区政府报送《规划》送审稿。2022年2月14日,深圳市罗湖区人民政府正式印发了《规划》。

三、主要内容

《规划》坚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总牵引、总要求,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为关键一招,紧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同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空间城市更新,着力稳增长、优结构、提质量。全文共设置六个章节,重点从为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三方面描绘了“十四五”时期罗湖区产业发展蓝图。将“数字赋能、扩大开放、深港合作、可持续发展”等贯穿全文。

第一章“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系统总结罗湖区“十三五”期间发展成就,呈现“经济规模和产业能级同步提升、创新生态和发展环境日趋完善、产业布局与空间拓展同步优化”三大特点,面临“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缓慢,产业结构韧性不强;创新发展能级仍需提升,战新产业亟待加速壮大;土地空间供需矛盾凸显,连片优质产业空间供给不足;公共资源配套品质失衡,难以吸引高端产业资源”四大问题,深刻认识国际国内新形势,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奋勇前进。

第二章“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总体围绕高质量发展主题,聚焦“湾区枢纽、万象罗湖”战略定位,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价值链“四链协同”,补齐科技创新短板,守牢现代服务业“基本盘”,加快建设具有罗湖特色、更具韧性、更为安全、更有竞争力的创新驱动型未来都市产业体系,提出“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创新开路,前瞻布局;跨界融合,集群发展;深港合作,开放协同”四大原则。从定性角度提出“产业发展质量和结构层级优化、创新驱动和数字赋能动力强劲、国内国际市场适配性明显提升、新基建对新产业支撑更加有力”四大目标,同时提出13项量化指标。

第三章“构建‘一主两区三带’的产业空间格局”:落实深圳市“东进、西协、南联、北拓、中优”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通过打造“一主”总部经济主廊道,强化国际消费服务核心区、文化生态休闲区“两区”功能组团新特色,塑造深港口岸经济带、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大梧桐新兴产业带“三带”产业发展新引擎,集中空间资源、要素禀赋、配套设施,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复合化的优质产业空间和服务配套,形成宜商、宜居、宜业的“一主两区三带”产业发展格局。

第四章“打造创新驱动型未来都市产业体系”:以创新、创优、创意为牵引,高水平营造科技创新生态,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持续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做大做强金融、营利性服务业、商贸流通业等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时尚创意产业,打造更具韧性、更有活力、更具竞争力的创新驱动型未来都市产业体系。

第一部分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以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价值链“四链协同”,做强7大战新产业集群,培育发展1个未来产业,力争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一是软件信息产业集群,围绕软件产品定制、网络与数字增值业务服务、云计算与大数据等领域,依托重点产业园区,加强人工智能与各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大数据服务能力;二是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围绕智能手机、VR/AR、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以及泛AIoT终端产品等领域,优化智能终端产业链条,强化智能终端品牌优势,建设智能终端研发设计+生态集聚区;三是新材料产业集群,围绕先进金属材料、绿色建筑材料、新能源材料、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完善新材料产业链上下游,培育新材料产业重大市场主体,强化新材料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四是安全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围绕监测预警、预防防护、应急服务、处置救援、安全教育、水资源利用、智慧供电等领域,创新安全应急技术和服务模式,推动先进环保产业发展;五是大健康产业集群,围绕居民健康生活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完善大健康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培育发展健康制造业;六是数字创意产业集群,围绕数字内容制作、创意设计、影视动画、工程设计等重点领域,提升数字创意研发与应用水平;七是现代时尚产业集群,积极打造集技术研发、创意设计、生产制造、产品发布、展示交易、时尚传播、时尚消费等功能为一体的时尚特色集聚区,形成国际化区域性高端时尚产品聚集区;八是区块链产业,引导辖区传统金融科技研究机构、创新型优势企业围绕区块链关键核心技术踊跃开展相关技术研究,着力提升区块链产业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

第二部分是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一是金融业,落实《深圳市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建设安全、开放、创新、可持续的国际化金融中心的定位,紧跟金融业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严控金融安全等发展趋势,提出引导金融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特色金融、加快培育发展新兴金融、推动金融业高水平对外开放等四大重点任务。力争到2025年,引进持牌金融机构不低于30家,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6.4%。二是营利性服务业,结合深圳服务业“十四五”规划思路以及罗湖区基础和短板,深入实施国际化、集群化、标准化、品牌化等战略,围绕以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商务服务业发展需求,提出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推动商务服务业跨境交流合作、加快发展软件信息及技术服务业等重点任务。力争到2025年,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0%。其中,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三是商贸流通业,围绕打造国际消费中心核心区的功能定位,同时结合《深圳市商务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展思路及任务部署,紧扣“消费业态创新、消费市场拓展、消费供给提质、消费场景优化”四条主线谋篇布局,在具体思路上更加注重对标国际一流、更加注重新兴消费引领、更加注重创新消费供给、更加注重营造国际化环境等,全力畅通和拓展国际国内消费市场、加快培育完善数字化内需消费新体系、提升消费产品和服务供需体系适配性、持续优化完善消费软硬环境。力争到2025年,商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9.7%。

第三部分是加快培育时尚创意产业。一是黄金珠宝产业,围绕《深圳市时尚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明确重点发展黄金珠宝设计、品牌、营销、创新、智造、总部等具有高市场影响力、高附加值特征的核心功能。结合罗湖区黄金珠宝产业发展基础,以及存在的问题,重点推动建设国际黄金珠宝时尚消费带、创建黄金珠宝品牌集聚和智能制造中心、优化黄金珠宝产业生态等三大重点任务。力争到2025年,黄金珠宝产业增加值达到115亿元,占GDP比重达3.5%。二是文化创意产业,对标文化创意产业国际一流城市,支持文化创意与辖区人文、旅游、消费、科技、时尚等元素结合,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内容、时尚设计等重点领域,重点打造数字文化内容创意高地、湾区时尚设计产业集聚区。力争到2025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250亿元,占GDP比重达7.6%。

第五章“着力实施重点工程”:实施创新驱动工程、深港合作工程、人才引进工程、主体培育工程、招商服务工程、空间保障工程六大重点工程。创新驱动工程重点提出夯实源头基础,包括争取引进1-2所高水平大学前沿研究院,精准布局创新研发平台,前瞻性布局3-5个关键技术平台等。深港合作工程重点提出推动罗湖与香港在商贸消费、专业服务业、特色金融、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等领域协同互动,完善深港合作体制机制,推动深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人才引进工程重点提出建立国际化人才服务体系,精准引进培育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主体培育工程重点提出集中资源,对战新“7+1”集群给予支持政策,加快形成行业集聚,实施上市企业倍增计划,支持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规范运作和发展壮大,实施中小企业培育计划,力争到2025年,培育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招商服务工程重点提出构建产业链精准招商体系,梳理重点企业上下游链条,调动区里人、财、物资源,实施链式招商和全周期服务机制,建设营商环境最优城区。空间保障工程重点提出多措并举拓展产业空间,城市更新项目利用产业监管协议实现产业导入前置审查,配合产业资金政策、创新型产业用房政策,联合各大楼宇业主为区政府支持的产业提供低成本空间。提升空间利用效能,完善低效产业空间盘活引导机制,采用收储出让、产权交易、厂房租赁等方式处置存量低效产业用地。

第六章“保障措施”:重点实施加强组织实施、优化产业政策、定期评估调整、扩大社会参与等四大保障措施。

[  返回首页  ]

服务热线

18565668281(微信同号)

知识产权代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精特新、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重点技术攻关、单项冠军,工程技术中心、专精特新

微信服务号

在线客服